深圳在放“卫星”吗?
3月23、24日,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分别在深圳和北京连开两场研讨会。该市人居环境委主任刘初汉马不停蹄地奔走在两个城市之间,就为了宣布一件事:
“到2020年,深圳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以上,力争大气各项污染物浓度全面达到世卫组织空气质量准则的第二阶段过渡目标值(PM2.5年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
2014年,深圳率先在全国大城市中达到空气质量国家二级标准,暨世卫组织空气质量准则的第一阶段标准——PM2.5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2015年这一数字又降到29.8微克/立方米,灰霾天数从最高的187天下降到35天,基本和1990年代初期水平一样。
不过,对于深圳市的这一新目标,有人表示怀疑:深圳前两年PM2.5年均浓度低,有没有“侥幸”的因素,比如老天爷帮忙?或是经济下行带来的排放减少?等等。珠三角是雾霾重灾区,在这样的地方“洁身自好”“独善其身”能否真正做到?未来会不会“旧病复发”?现在谈“深圳经验”是否为时尚早?
产业升级带来减排效益
“上世纪80、90年代,我经常到深圳去,那时候看到深圳确实和珠江三角洲其他地方一样,经济在发展,环境也在持续地恶化。”24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对记者说,深圳是改革开放兴起的一座城市,可以说是最年轻的特大城市,从无序发展到有序发展,从比较粗放的发展到不断清洁化的发展,深圳走过了非常完整的一条路。
深圳城市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在这块只占全国0.02%的国土面积上,承载了0.7%的火电机组,3%的工业活动,以及1%的汽车总量,单位面积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远高于北京、广州等特大型城市。
深圳曾经是全国最大的家具出口基地,家具行业是其重要的传统产业,2008年产值高达850亿元。但由于家具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油漆,不仅造成周边居民投诉,也成为深圳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PM2.5的主要来源。
就在之前几年,深圳空气质量超标的天数里,PM2.5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一直是最多的,也就是说,PM2.5是近年来深圳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
当地环保部门有监测记录显示,10多年前,深圳的灰霾天数最高达187天。机动车是深圳大气污染另一个主要来源,全市机动车每年的增幅均在15%以上,2016年汽车保有量列全国第三位,车辆密度高居全国之首。
根据深圳市环保部门所做空气污染源解析结果,目前机动车尾气是深圳空气首要污染源,占比为41%;其次为工业VOC转化及其他工业过程、扬尘、远洋船、电厂(燃煤)、海洋和生物质燃烧,分别占15%、12%、11%、8%、5%、3%。
清洁空气创新中心24日公布的调研报告称,从污染源排放控制来看,深圳的污染排放在2004年附近达到峰值,之后逐年下降;从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来看,深圳2006-2014年PM2.5的年均浓度以每年平均3微克/立方米的速度下降,从年均62微克/立方米降到34微克/立方米,2015年,更是下降到29.8微克/立方米。
“深圳经验说明,通过不断强化的政策措施,空气质量可以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得到明显改善。”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管赵立建说。
调研结果显示,深圳从2000年开始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清洁战略,尤其是从2012年开始将两者整合提升成为低碳发展规划,在建设低碳城市的同时,对空气质量改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深圳的工业与能源排放在排放源贡献与排放强度上都远低于其他大型城市:能源排放的占比已经降到了8%,其中电厂排放为5%,海洋和生物质燃烧为3%;工业排放占比降至15%,目前主要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转换与其它工业过程的排放。
从上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业开始起步,到90年代着力打造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本世纪前十年初步构建起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圳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腾笼换鸟。”刘初汉说。
在2000年,深圳人均GDP已达39700元,相当于2010年全国人均GDP的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为1:53:46。2008年国务院批复了《珠三角地区发展改革纲要》之后,深圳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于2011年发布了《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产业升级与转移合作相结合、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相结合、淘汰低端与引入高端相结合的四大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目标是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5%,互联网、新能源、生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0%的产业结构升级目标。
调研结果显示,产业升级的结果,除了带动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之外,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减排效益。目前深圳处于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以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占2014年生产总值的25%。环保部公布的16类高污染产业中深圳市仅有火电一类。万元GDP能耗从2009年的0.529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0.51吨标准煤,进而下降到2014年的0.404吨标准煤,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深圳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由2010年的0.871吨降至2014年的0.673吨。
行政经济市场手段共用
“深圳的例子揭示:环境改善和经济增长是可以共存的。我个人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行为的改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能源安全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说。他同时表示,“使用经济手段,实现同样的环保目标,社会成本是比较低的。”
“环境保护问题向来都是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包括市场的手段,共同使用。单靠一种手段,我们深圳的经验证明应该是很难做到的。”刘初汉说,“深圳市这么多年,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是简单粗暴的。”对于重污染企业,通过产业规划挡在门外,而对于一些老的企业,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帮助其升级改造,“最后一定是双赢的局面”。
在回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有关深圳在治霾方面的投入以及有哪些独到的产业政策和投融资政策等问题时,刘初汉说,仅“蓝天工程”,2015年深圳市政府的直接投入就超过55亿元。
“我们还利用政府资金主要是通过财政补贴,来撬动社会资金,包括企业投资,做得比较灵活。”刘初汉举例说,黄标车的淘汰基本上采取阶梯式的,用三年时间,如果车主第一年就主动淘汰,政府给予的补贴比例超过70%。
“黄标车淘汰一项,2015年给予的补贴超过8亿元。深圳还实行小汽车限排,也是阶梯式的,如果车主一次性主动淘汰的话,还可以配另外的车牌。”刘初汉介绍,深圳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新能源汽车推广、运行最多的城市,“我们也提出到2017年将1500台公交大巴全部更新为新能源汽车,到2015年这项投入已达到65亿元。‘十三五’期间,深圳所有的出租车将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
刘初汉介绍,在船舶、港口污染防治方面,政府的补贴力度也相当大。“船舶靠岸的时候,改烧低硫油,这个成本是我们补贴的。”此外,有些企业从排放的角度是达标的,但通过技术改造,排放总量还可以在原来达标的基础上降到更低,那部分改造的费用,政府也可以采取补贴方式对企业进行奖励。
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大气环境管理处处长卢旭阳介绍,深圳市唯一的大型燃煤电厂——妈湾电厂,实行了成本和效益都较好的海水脱硫、低氮燃烧器改造+烟气脱硝的污染减排技术路线。经过治理,妈湾电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了90%以上,各项污染物浓度排放水平达到燃气标准。对此,深圳市政府给予这家电厂一次性改造投资40%的补贴。
据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测算,2007-2012年间,由于深圳市采取了积极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使得每年在减少约2.5万吨PM2.5当量大气污染物的同时,也协同减少了约226万吨CO2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此外,深圳市淘汰臭氧层消耗物质(ODS)行动使得每年ODS排放量减少了约0.11万吨CFC-11当量,根据各类物质的全球变暖潜势折算,相当于减少了约726万吨CO2当量的温室气体。
“深圳的能效是全国的两倍,这意味着如果全国都能达到深圳的水平,全国一年就要少消耗20亿吨的标准煤,由此带来的肯定是环境质量的改善。”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说。
“创蓝”真实动因是“倒逼”
“深圳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很多困难。”刘初汉对记者说,大气污染问题是几十年发展累积下来的,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也不是某项政策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持之以恒。
“从深圳来看,区域联防联控也是很多城市面对的问题,大气污染空间传输的特征导致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独善其身,当然这个前提是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刘初汉举例说,船舶的污染问题靠一个城市之力、靠一个区域恐怕很难得到解决。
“我不敢说这是深圳经验,深圳目前到不了这个程度,只是我们付出了一些努力,找到了应该努力的路径。”刘初汉承认,深圳和京津冀相比,因为是沿海城市,湿度比较大,空气扩散条件比较好,去年气象条件比较有利,但也不排除有反复的可能。
柴发合也对记者表示,深圳要实现到2020年的“创蓝”目标,难度还是有的。他说,不能光靠深圳一方面发力,因为颗粒物来源解析也说明,深圳市PM2.5的50%来自于深圳以外的地区。深圳市的环境质量改善肯定自己要发大力,同时周边的区域联防联控、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改善也会对深圳市的环境质量改善起一个助推的作用。
“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深圳的货物吞吐量非常大,除了深圳市自己的货柜车要改造之外,进入深圳市的其他外省市车辆占了绝大部分。这部分车辆怎么来控制?这就是个难点问题。”柴发合说。
23日,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推出了八项“深圳市2016-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措施”,包括机动车污染防治重点措施,到2020年,力争柴油车总量控制在30万辆以内,新能源车辆达到12万辆以上。对在用高排放车辆限行、大力推广清洁能源车、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和燃油标准;推动建立珠三角水域200海里船舶排放控制区,强制进入控制区的船舶使用低硫油,继续加大岸电建设的力度;
同时,推广使用LNG或电动非道路移动机械,逐步提高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到2020年,涂装工艺全面使用低挥发性涂料,印刷、粘合工艺等完成低挥发性原料改造或溶剂型生产线的废气治理;燃气电厂全面开展低氮燃烧器升级改造或烟气脱硝改造;柴油和生物质燃料锅炉全面改用燃气或电;3个炉头以上饮食服务经营场所安装在线监控装置,逐步在全市范围内禁止销售油脂分离度低于95%的吸油烟机;利用深港、粤港、深莞惠机制,协调各地共同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与监管。等等。
“这些措施还需要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接下来还会请专家和科研机构再做进一步论证。”刘初汉对记者表示,“一个城市的环境到底怎么样,治得好不好,核心点就是把自己的问题找到。坚持问题导向,找到问题以后才能精准施策,科学施策。”
刘初汉向记者透露了深圳“创蓝”的真实动因:通过更高的标准再一次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政策推进。“不仅环保人有压力,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也要有压力。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倒逼。”刘初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