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保部近期公开的2015年全国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简称“环污险”)企业的名单,我国目前共有近4000家企业参与投保。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是以市场化手段促进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尝试。该险种试点推广至今已有8年,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企业参保意愿不足、参保企业不多等问题。
近年来,环保形势日趋严峻,每年全国两会期间,“环污险”成为代表委员们议论的话题。如何进一步推广该险种关系到我国企业在环境责任方面的履责水准,也关系到环境保护的大事业。当前,各地均在尝试新的探索,让“环污险”的全面普及成为大势所趋。
全国仅有近4000家企业投保
环保部公布的投保“环污险”企业名单,近4000家企业来自17个省市区,涉及重金属、石化、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处置、电力、医药、引燃等行业。环保部称,之所以公布此名单,旨在健全以信息公开促环境风险监管“合力”的长效机制。
另据环保部数据,从2007年至2015年第三季度,投保“环污险”的企业已超过4.5万家次,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保障金累计超过1000亿元。环责险在防范环境风险、补偿污染受害者、推动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现实仍不容乐观。以江西省为例,在此次公布的名单中,该省仅有23家企业名列其中。除了3家企业来自饲料与能源行业外,其他的20家企业基本上都来自铜、铅锌等重有色金属行业。
江西省的“环污险”试点工作始于2013年,当时选择了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重有色金属冶炼业和铅蓄电池制造业,一共有61家企业入选试点。此后,除停产企业外,仅有31家企业投保“环污险”。
来自辽宁省两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该省环保厅确定了420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强制试点企业,截至当年12月22日,仅有129家企业能够按照要求办理,保险覆盖率不足3成。
从保险公司层面来看,即便在试点成绩较为出色的广东省深圳市,截至2014年底投保企业为300多家,中国平安财险拿到了超过一半的客户,但如果对比其他险种,此项业务的增长水平非常低。
企业为何不爱“环污险”?
江西省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在一些“环污险”推广得较好的地区,有不少企业主动付费进行评估,但在江西省“环污险”试点之初,即便免费评估,也没有企业响应,现实令人尴尬。
在“环污险”试点推广的过程中,不少地方推行的方案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不少中小企业认为,投保的成本自身难以承担,保费比较高,因此,不太愿意投保。
业内人士指出,还有些地方的“环污险”推广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方案过于简单,没有照顾企业与行业的实际需求。不少企业觉得,即便投保,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也未必能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
因此,有研究者指出,保险公司自身应提高专业程度,从产品设计,风防体系、赔偿处理机制等方面去完善“环污险”,促进投保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平安保险广东分公司负责人认为,企业对“环污险”认识不足是关键问题,“很多低风险企业认为,自己这么多年都没出过环境事故,没有什么风险,不需要投保;高风险企业则认为保险赔付金额相对损失来说是杯水车薪,也不值得买。而且,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赔付给受害人的,许多企业会觉得这是在为他人买保险,就没有什么动力了”。
“归根结底,我认为‘环污险’的推广缺乏强制性法律依据是根本原因。”一位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学者撰文表示,“‘环污险’应像交强险那样成为强制性的保险,而新环保法中关于该险种的规定仍是‘鼓励’而非‘应当’或‘必须’。”
各地探索突破困局的路径
如何扩大“环污险”试点推广范围,这是所有试点地区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各地的做法也不一样。
以广东为例,该省近期的一大创新是成立“共保体”。将一家主要的保险公司作为该省“环污险”的“首席承保人”,占30%的承包份额,然后联合其他12家保险公司共同开展“环污险”业务,这12家公司每家占5%的承包份额。
广东省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让保险公司分摊风险,又让理赔有所保障。
江西省在2016年将尝试“两个放开”:放开保险机构市场、放开投保企业范围。
此前,该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了5家保险公司提供“环污险”,今年,该省将对所有保险机构放开。此外,投保企业的范围也从原有的重有色金属矿采、冶炼等行业放开到所有行业。
辽宁省两会期间,该省政协委员曲庆武建议,不妨采用财政为投保企业提供适当保费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投保,这样可以激发企业投保的热情。
他同时从企业保险赔偿机制及行政手段方面提出建议。比如,企业投保的保额应当与企业可能发生的最大风险损失相匹配,将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结果或企业的营业额与企业投保保额挂钩;同时,将企业是否投保“环污险”与排污许可证的核发、企业上市环评、企业的环保补贴、企业信贷审核等政策相结合,使“强制”落到实处。
“从长远来看,企业是否参保‘环污险’,是衡量其履行社会责任水平的一个标志。”前述学者表示,“当前,各地的实践在不断地改善企业参保的环境,从企业自身来说,应该提升社会责任意识,认识到参保对企业发展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