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官方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深圳野生动物“家底”调查初步结果出炉
发布时间:2016-01-29 09:06人气:1347
在深圳大大小小的山林中,有多少野生动物?哪种野生动物最多,哪种又最稀有?让人充满好奇。近日,由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组织,中山大学承担的深圳野生动物资源科学考察初步结果出炉,揭开深圳野生动物资源家底,共记录到脊椎动物485种(含亚种),发现了4个陆生脊椎动物新种,深圳新纪录物种11种。
已记录到深圳有脊椎动物485种
为掌握我市动物种群现状和动态趋势,对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实施有效保护;进而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自然生态网络格局建设;保障全市生态安全、有效监控疫情疫病等,从2013年起,我市开展大规模和最为系统的深圳市大型陆生野生动物调查,至今已进行近两年时间,所有调查预计2016年年底完成。
据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13年至2014年一年度的调查中,考察组对深圳市全境陆域环境,包括海岛在内的系统科学考察,共记录了脊椎动物485种(含亚种),其中,山溪鱼类6目18科27属30种,两栖类2目8科17属24种,爬行类2目(有鳞目包括蜥蜴亚目和蛇亚目)13科43属59种,鸟类18目57科174属302种(含亚种)以及哺乳动物7目15科29属50种。由此可见,鸟类的种类最多。
经过调查,在考察组看来,多年来,深圳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在城市绿地、公园、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建设上成果较为显著,且已开展了多次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已知陆生野生脊椎动物中,共有40种珍稀濒危物种和保护物种。蟒蛇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黑耳鸢、蛇雕、褐翅鸦鹃、小鸦鹃和猕猴等数十种动物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发现4个陆生野生动物新种
在这一年的调查,不仅基本摸清了深圳野生动物资源的现实状况,增加11个物种在深圳地区的新分布纪录,其中包括2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更为重要的是首次发现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确定了4个陆生脊椎动物新物种,其中,2个新物种刘氏掌突蟾和广东颈槽蛇已分别发表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Zootaxa》和《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上。另外2个新物种尚未发表,但也通过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确认为新种,分别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角蟾科角蟾属和爬行纲蛇亚目游蛇科后棱蛇属。此次新物种的发现是深圳市野生动物调查研究史上的重大科研成就。
刘氏掌突蟾见于梧桐山、七娘山、排牙山、田头山和香港大帽山。该蟾栖息于山涧溪流,由于分布区面积小于5000平方米,同时专一栖息于溪流及靠近溪流区域,估算占有区面积小于100平方米,符合IUCN濒危等级标准的濒危等级(EN)。 一旦区域内溪流环境遭到破坏,这个物种将面临灭顶之灾。此前,我国的掌突蟾属只有6个物种,刘氏掌突蟾的发现,使我国的掌突蟾增加至7种。
广东颈槽蛇栖息于山间水域及附近,是白天活动蛇类。目前只记录在深圳梧桐山和迭福山、广东丹霞山,十分少见。据统计,此前世界上颈槽蛇属有20种,我国有9种。广东颈槽蛇的发现使颈槽蛇属的成员增加至21种,我国的颈槽蛇增加至10种。
此外,考察组还发现了11种深圳新纪录物种,其中爬行类2种新纪录:越南烙铁头和梅氏壁虎;鸟类7种为深圳市新纪录:红脚苦恶鸟、长嘴剑鸻、斑尾鹃鸠、短嘴金丝燕、黑眉拟啄木鸟、白眉地鸫、高山短翅莺;哺乳类2种:南蝠和郝氏鼠耳蝠。
梧桐山七娘山野生动物多样性最高
深圳山地众多,各座山头动物资源如何分布?考察组人员表示,深圳陆生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依次是梧桐山、七娘山、排牙山、田头山、三洲田和马峦山等共同组成的东部山体链,其中以梧桐山和七娘山多样性最高,而马峦山和三洲田、羊台山由于植被破碎化较严重,多样性是该区域最低的。但被评定为野外灭绝等级的唐鱼,在深圳的唯一分布区位于三洲田,采集时数量极大。
另外,新种刘氏掌突蟾、广东颈槽蛇、未发表新种后棱蛇以及锯尾蜥虎、华南雨蛙、所有后棱蛇属物种、香港瘰螈、臭蛙、黑眉拟啄木鸟、黄喉貂等只分布于梧桐山和七娘山区域;豹猫、果子狸、黄腹鼬等也主要分布于这一区域。
羊台山片区是深圳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第二高的区域,是梅氏壁虎在深圳的唯一分布区,且梅氏壁虎数次调查仅见到4只。
内伶仃是深圳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第三高的区域,是蟒蛇、猕猴、金环蛇、舟山眼镜蛇、钝尾两头蛇、黑鸢等在深圳的主要分布区。
深圳湾则是水鸟的重要分布区,是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也是越冬鸟的重要越冬地。
城市扩张致自然环境变动 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受影响 考察组建议加强立法保护,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近年,深圳野生动物生长情况如何?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环境是否发生变化?此次考察报告显示,虽然多年来,深圳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一些成绩,但总体形势喜忧参半,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扩张,深圳自然环境亦处于较为剧烈的变动中,受此影响,一些动物种群正在萎缩。
考察组发现,随着商业开发的加快,不断蚕食着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区域,尤其是排牙山、三洲田、马峦山等区域。有些区域的剧烈变化致使动物群落加剧了不稳定性,物种间替代演替现象显著,如在深圳大陆区域红耳鹎日益取代白头鹎成为优势种群,而在环境一直比较稳定的内伶仃岛,白头鹎仍然处于显著的优势地位。
滨海区域日益升高的建筑群,不仅严重影响鸟类的迁徙,而且挤压了深圳湾鸟类的活动空间,致使深圳湾鸟类总体呈下降趋势,一些过去常见鸟类现在基本绝迹,如卷羽鹈鹕。
同时,在深圳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中,密植大量非乡土引进植物,导致鸟类数量虽然较多,但种类单一化。其中,考察组在2013年4月对笔架山、凤凰山、梅林山、洪湖公园等10个城市公园进行了一次快速鸟类调查,除洪湖公园记录了25种,其他公园的鸟类均在17-22种,且鸟种组成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进一步证明城市公园建设规划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此外,不科学的放生严重影响了深圳城市生态和生态文明。在记录的485种(含亚种)脊椎动物中,多达18种是外来物种,比例高达3.7%。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考察组建议,切实落实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生态保护作用,平衡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矛盾,尤其是如何控制深圳湾的高层建筑等。
对于城市园林规划要引入科学的生态理念,纠正只要“绿”了就“生态”了的错误观念,真正做到既要“绿”,又要合理地“绿”。
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切实规范放生行为,同时根据调查本底资料和当前深圳的发展现状,重新制定基本生态控制线,以立法形式确保生态控制线不被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