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政府部门也历来重视这股环保监督力量。去年1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市公众举报工业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奖励办法》规定,对举报者最高奖励10万元。
深圳市治水提质指挥部办公室日前公布了全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清单,并欢迎媒体和公众对黑臭水体治理情况进行监督。数据显示,全市建成区共有黑臭水体36条,其中轻度黑臭12条,重度黑臭24条。
这是一份详尽的深圳水污染地图。据悉,黑臭水体排查范围包括深圳河流域、深圳湾流域、茅洲河流域、观澜河流域、龙岗河流域、坪山河流域、珠江口水系、大鹏湾水系、大亚湾水系等全市9大流域水系,覆盖了纵横交错的深圳大地上的经脉血管。
公布黑臭水体清单,不仅使市民对深圳的水污染状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将使市民的监督权更好地落到实处。环境管理涉及每一个人的利益,理所当然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事实上,类似做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国际惯例,在治水领域享有盛誉的德国早在1994年便颁布了《环境信息法》,在立法上保证了公众享有参与和监督的权利。
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环保监督的积极性,无疑将为深圳向水污染宣战提供重要的助推力。这种监督不仅针对黑臭水体治理情况而言,更可以对各种非法排污行为进行全天候监控。当人人都成为一个流动的摄像头,对非法排污行为的震慑是不言而喻的。
长期以来,处罚力度不足是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提高其违法成本已成共识。一些发达国家对于污染企业的罚款数额往往视其造成的公共损害程度,并把由此带来的环境治理成本考虑在内,让企业绝不敢轻易打污染环境的主意。但这根处罚高压线时刻保持“通电”的前提,是每一起哪怕再隐蔽的污染环境行为都难以成为“漏网之鱼”。
从过往的报道来看,深圳一些无良企业的非法排污行为有如下特点:一是规模看似不大,但日积月累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不可小觑;二是处于地下状态,不容易被发现。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行政监督手段往往难以全面应对。而公众作为环境权利的拥有者,对身边的环境污染最敏感也最具有发言权。实际上,不少相关违法案件都是因公众举报而被查处的。
深圳人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政府部门也历来重视这股环保监督力量。去年1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市公众举报工业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奖励办法》规定,对举报者最高奖励10万元。我们希望,在治污过程中,类似这样的有奖举报措施能更好地落到实处,并通过微博、微信等与市民保持更密切互动,激励更多市民提供举报线索。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这样一种情形,即真正敢于举报的,没有奖金也会举报;不敢举报的,再多的奖励也会心存顾忌。据报道,安徽曾发生环境违法有奖举报仅一人领取奖金的现象。也因此,有必要加大对举报者的隐私保护力度,创造让举报者能够更大胆践行监督责任与权利的制度环境。
期待这36条黑臭水体早日重现清澈,那一天,环境“优等生”的称谓对深圳来说将更加实至名归。